連云港市生態環境局2018年度
政府信息公開年度報告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以下簡稱《條例》)規定,特向社會公開發布《連云港市生態環境局2018年度政府信息公開年度報告》,本報告所列數據的統計時間為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止。本報告的電子版可在連云港市生態環境局門戶網站信息公開專欄(http://www.spwq123.com/)下載。如對本報告有疑問,請與連云港市生態環境局辦公室聯系。(地址:連云港市海昌南路78號;郵編:222001;電話:0518-85521713;傳真:0518-85522558)
一、概述
2018年,市生態環境局嚴格貫徹執行《條例》,認真落實市政府《2018年政務公開工作要點及任務分工》、《全面推進政務公開工作實施細則》、《關于推進三大重點領域政府信息公開的通知》等文件精神,深入落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堅持以改善環境質量為中心,以深入推進決策、執行、管理、服務、結果“五公開”為重點,完善信息公開舉措,增強信息公開實效,為切實推進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營造良好氛圍。一是落實推進舉措。建立健全《市環保局政府信息公開指南》、權力清單和公共服務清單的動態調整,制定《市環保局2018年政務公開工作實施方案》以及《市環保局2018年政務公開工作要點任務分解表》,有力有效部署推進工作。二是加大環境信息公開力度,圍繞環保重點領域,推進水、大氣、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公開環境污染防治和生態保護實施效果、污染源監測及減排、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環境保護執法監管、大范圍重污染天氣預警等信息。三是緊抓主流媒體拓展宣傳渠道。今年以來,已在國家級、省級和市級各類紙質媒體和網絡媒體發稿近400篇,對我市重點及亮點環保工作進行了宣傳報道。同時,全年開展各種宣傳活動近30場次,包括生物多樣性日宣傳、以“美麗中國我是行動者”為主題的連云港市“六五環境日”主場宣傳活動,以及聯合市文明辦、市級機關工委等單位共同策劃舉辦了“垃圾不落地 環境更美麗”主題宣傳活動等。
二、主動公開政府信息情況
2018年市生態環境局堅持以公開促落實、促規范、促服務,通過多種形式依法全面、及時主動地向社會公開各類信息,著力推進重點領域信息公開。市生態環境局門戶網站發布各類環保信息3493條。其中,通過政府網站信息公開139條,局網站動態信息1870條,政務微博發布信息702條,政務微信發布信息772條。組織召開3場新聞發布會,其中局主要負責同志參加1次。局領導走進市電臺參加行風熱線共4期,主要領導帶隊參加1次,通過連云港發布開展“政在訪談”1期,主題為“加強環境保護工作!連云港在行動!”以圖文、圖解方式及時解讀群眾關注的各類方案、文件,解讀熱點問題,政策解讀發布稿件29件。
(一)主動做好各類政府信息公開工作
充分發揮市生態環境局門戶網站政務公開第一平臺作用。一是網站首頁通過“國家、省、市環保動態”欄目和“通知公告”欄目,第一時間主動公開市生態環境局重要活動、重要會議、重大政策以及環保工作動態、工作信息。二是通過信息公開專欄,不斷完善信息公開目錄體系,及時主動地向社會公開政策文件、發展規劃、計劃總結、重點工作、項目審批、財政預決算等各類政府信息。三是拓展移動端政務公開新渠道,創新公開形式,利用政務新媒體“連云港環保”微信公眾號、“連云港生態環境”微博和“連云港生態環境局”門戶網站及時推送相關環保新聞最新資訊、通知公告、文件解讀、政策解讀等,做大做強政務發布新媒體。先后開通“港城環保污染隨手拍APP”、“空氣質量APP”和“水環境質量APP”,建立起線上傾聽民意、互動交流、及時發布權威信息,線下執法聯動、嚴查環境違法行為、及時化解環境污染矛盾糾紛的良好工作模式。
(二)規范推進行政權力運行信息公開
一是做好權力清單和公共服務清單動態調整。通過“江蘇政務服務網”和“連云港市生態環境局”網站主動公開危險廢物經營許可、固體廢物跨省轉移、危險廢物轉移許可、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和環境保護設施竣工驗收、輻射安全許可證審批等13個權力事項清單,公開28個“不見面審批(服務)事項”清單。在政務服務辦件中,危廢經營許可證辦件為13、輻射安全許可證審批件為34、放射性同位素轉讓審批件為4。二是推進行政審批與行政處罰信息“雙公示”工作。在連云港市生態環境局網站設置“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等信用信息公示專欄,全年共向雙公示系統報送行政處罰數據57條,處罰信息公示率達100%,20個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審批全部在“雙公示”專欄對外公開。
(三)穩步推進人大建議、政協提案辦理結果公開。
2018年我局主辦需要社會廣泛知曉的涉及大氣污染防治、固危廢處置、農村生態環境安全等5件人大建議、4件政協提案,答復辦理結果在市政府網站政府信息公開專欄公開,方便公眾查閱。
(四)著力推進重點領域信息公開
一是認真做好環境質量信息發布工作。進一步提高空氣質量預報預警水平,實時發布空氣質量信息和首要污染物情況。公開水環境信息,飲用水源水質周報共40期,每月定期公開連云港市集中式生活飲用水水源水質狀況。二是繼續加強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審批結果公開。從項目環評審批到竣工驗收,實行環評受理、審批和驗收全過程公開,均通過“連云港市生態環境局”網站和“雙公示”專欄公開,全年主動公開建設項目環評審批及驗收信息25條,自覺接受社會監督。三是推進重點環境污染防治信息公開。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在連云港生態環境局網站公開《連云港市“打贏藍天保衛戰”2018年工作計劃》,包括下達各縣、區大氣環境質量改善目標、主要大氣污染物總量減排目標和重點工作,全年空氣優良天數達275天,空氣質量全省排名第2名。為貫徹國家和省“水十條”公開《連云港市2018年度主要水污染物總量減排計劃》,嚴格環境監督管理,層層壓實減排責任,水體質量大幅改善。以改善土壤環境質量為核心,公開連云港市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復規劃(2017-2030),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促進土壤資源永續利用。公開《連云港市環境質量底線管理辦法(試行)通知》,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環境短板,嚴守環境質量底線。四是推動污染源監管信息公開。從水、大氣、土壤、噪聲等方面分別公開2018年連云港市重點排污單位名錄共126家。在連云港市生態環境局網站利用“江蘇省重點監控企業自行監測信息”發布平臺,公開國控重點監控企業54家監督監測情況。結合中央環保督查整改工作,每季度公開“雙隨機、一公開”檢查情況,通過連云港市生態環境局網站的違法行為曝光臺專欄、微信公眾號和連云港日報以及市政府網站公開中央環保督查交辦信訪件共32批214件,均已按時辦結,提高環境保護行政執法透明度和公信力。
四、依申請公開政府信息情況
(一)申請情況
2018年共收到政府信息公開申請23年,其中以信函形式申請6件,以網上提交表單形式申請17件。申請內容主要涉及危廢處置、環評審批、行政訴訟、環境狀況、信訪投訴、環保垂管改革等方面的內容。
(二)申請處理情況
在23件依申請公開政府信息中,全部按時辦結數23件。在23件答復中,“屬于已主動公開范圍”的6件,“同意公開答復”的4件,“同意部分公開答復”的1件,“不屬于本行政機關公開”的3件, “申請信息不存在”8件,“告知作出更改補充”的1件。
(三)咨詢情況
全年共有138人次通過各種方式咨詢信息公開有關事項,其中網絡輿情信息51條、在線服務辦件87件。
(四)“不予公開”政府信息情況
2018年度,我局未產生答復中“不予公開”的政府信息。
五、申請行政復議、提起行政訴訟和申訴的情況
2018年度,我局未發生因對依申請公開答復不滿產生行政復議、行政訴訟案;未收到針對本局政府信息公開事務有關申訴情況。
六、工作人員及收費、減免情況
市生態環境局從事政府信息公開兼職人員3人。全年未發生依申請公開政府信息收費和減免情況。
七、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改進措施
2018年,嚴格按照省、市政府信息公開工作要點,細化落實各項信息公開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績,但與全面推進政務公開的部署要求相比,與群眾的新需求相比我們還有一些不足:一是信息公開工作機制需要進一步完善,規范操作細節,加強政務公開工作與日常業務工作緊密結合;二是公眾參與政務公開渠道和方式有待進一步拓展,參與度與獲得感需進一步增強。
2019年,將著力抓好以下幾方面:
(一)主動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圍繞環保中心工作熱點問題,充分發揮政府網站是政府信息公開第一平臺作用,繼續加強門戶網站建設,充分利用新媒體優勢,發揮“兩微一端”平臺作用,多渠道多方位地提升輿論引導能力,滿足公眾的信息需求。
(二)提高政策發布解讀的多元性,多利用圖表、圖解、圖文等靈活多樣的方式,把政策文件、熱點問題講明白、講清楚,提升公眾知曉率。
(三)加強業務培訓力度,組織開展信息公開業務培訓,可依托環保各類業務培訓,拓寬培訓深度,提高全員責任意識和效率意識。
附件1
2018年度政府信息公開情況統計表 |
||
填報單位(蓋章): |
||
統 計 指 標 |
單位 |
統計數 |
一、主動公開情況 |
||
(一)主動公開政府信息數 |
條 |
3493 |
其中:主動公開規范性文件數 |
條 |
0 |
制發規范性文件總數 |
條 |
0 |
(二)通過不同渠道和方式公開政府信息的情況 |
||
1.政府公報公開政府信息數 |
條 |
0 |
2.政府網站公開政府信息數 |
條 |
139 |
3.政務微博公開政府信息數 |
條 |
702 |
4.政務微信公開政府信息數 |
條 |
772 |
5.其他方式公開政府信息數 |
條 |
1870 |
二、回應解讀情況 |
||
(一)回應公眾關注熱點或重大輿情數 |
次 |
|
(二)通過不同渠道和方式回應解讀的情況 |
||
1.參加或舉辦新聞發布會總次數 |
次 |
3 |
其中:主要負責同志參加新聞發布會次數 |
次 |
1 |
2.政府網站在線訪談次數 |
次 |
1 |
其中:主要負責同志參加政府網站在線訪談次數 |
次 |
0 |
3.政策解讀稿件發布數 |
篇 |
|
4.微博微信回應事件數 |
次 |
40 |
5.其他方式回應事件數 |
次 |
0 |
三、依申請公開情況 |
||
(一)收到申請數 |
件 |
23 |
1.當面申請數 |
件 |
0 |
2.傳真申請數 |
件 |
0 |
3.網絡申請數 |
件 |
17 |
4.信函申請數 |
件 |
6 |
(二)申請辦結數 |
件 |
23 |
1.按時辦結數 |
件 |
23 |
2.延期辦結數 |
件 |
0 |
(三)申請答復數 |
件 |
23 |
1.屬于已主動公開范圍數 |
件 |
6 |
2.同意公開答復數 |
件 |
4 |
3.同意部分公開答復數 |
件 |
1 |
4.不同意公開答復數 |
件 |
0 |
其中:涉及國家秘密 |
件 |
0 |
涉及商業秘密 |
件 |
0 |
涉及個人隱私 |
件 |
0 |
危及國家安全、公共安全、經濟安全和社會 |
件 |
0 |
不是《條例》所指政府信息 |
件 |
0 |
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情形 |
件 |
0 |
5.不屬于本行政機關公開數 |
件 |
3 |
6.申請信息不存在數 |
件 |
8 |
7.告知作出更改補充數 |
件 |
1 |
8.告知通過其他途徑辦理數 |
件 |
0 |
四、行政復議數量 |
件 |
0 |
(一)維持具體行政行為數 |
件 |
0 |
(二)被依法糾錯數 |
件 |
0 |
(三)其他情形數 |
件 |
0 |
五、行政訴訟數量 |
件 |
0 |
(一)維持具體行政行為或者駁回原告訴訟請求數 |
件 |
0 |
(二)被依法糾錯數 |
件 |
0 |
(三)其他情形數 |
件 |
0 |
六、舉報投訴數量 |
件 |
0 |
七、依申請公開信息收取的費用 |
萬元 |
0 |
八、機構建設和保障經費情況 |
||
(一)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專門機構數 |
個 |
1 |
(二)設置政府信息公開查閱點數 |
個 |
1 |
(三)從事政府信息公開工作人員數 |
人 |
3 |
1.專職人員數(不包括政府公報及政府網站工作人員數) |
人 |
0 |
2.兼職人員數 |
人 |
3 |
(四)政府信息公開專項經費(不包括用于政府公報編輯管理及政府網站建設維護等方面的經費) |
萬元 |
0.5 |
九、政府信息公開會議和培訓情況 |
||
(一)召開政府信息公開工作會議或專題會議數 |
次 |
1 |
(二)舉辦各類培訓班數 |
次 |
2 |
(三)接受培訓人員數 |
人次 |
70 |
注:本表有關指標說明詳見《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和規范政府信息公開情況統計報送工作的通知》(國辦發〔2014〕32號)。
附件2
2018年度政府信息公開申請來源統計表
填報單位(蓋章):
申請來源 |
申請數(件) |
占比(%) |
一、黨政機關 |
||
二、社會團體(含公益組織) |
1 |
4.35% |
三、企業 |
4 |
17.39% |
四、宣傳媒體 |
||
五、科研院校 |
||
六、公民 |
18 |
78.26% |
其中:律師 |
||
科研人員 |
||
媒體從業人員 |
||
七、其他 |
||
政府信息公開申請總數 |
23 |
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