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市環保局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生態紅線保護省級考核迎檢工作,市財政、發改、水利、林業、國土、經信、建設、農委、海洋、連云區、海州區、開發區、高新區、景區、徐圩環保局等15個部門的相關負責人參加會議。
我市市區生態紅線保護區包括自然與人文景觀保護、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洪水調蓄區、重要生態濕地等4種類型13個區域,總面積314.93平方公里,占市區國土總面積的21.04%。其中,一級管控區9.13平方公里,二級管控區305.8平方公里。
一是增強紅線意識、分級管理分類管控。一級管控區是生態紅線的核心,實施最嚴格的管控措施,嚴禁一切形式的開發建設活動;對區內已有的建設項目和企業,一律叫停并限期拆除搬遷。二級管控區以生態保護為重點,實行差別化管控措施,嚴禁有損主導生態功能的開發建設活動;對區內已有的開發建設項目,凡對生態環境有影響和破壞的,實施限期整改。一、二級管控區禁止任何污染企業進入。各責任單位要樹立生態政績觀,切實增強生態紅線保護責任意識,正確處理好發展與保護關系,嚴守生態紅線,影響生態功能的建設項目禁止準入,把生態紅線區域保護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實行“一把手”負總責,強化生態紅線的剛性約束力,確保不逾越“高壓線”。
二是建立協調機制、明確監管職責、強化紅線剛性約束。各區、管委會和規劃、土地、發改、水利、環保、農業、住建等有關行政主管部門要根據各自工作職責、執法范圍,嚴格監管,相互配合,做好生態紅線的相關監督和管理。各區政府、管委會是本區域內生態紅線保護的責任主體,負責組織生態紅線內違法建設情況巡查,發現情況及時報告,并協助調查處理。農業、環保、水利、住建、國土等部門要建立督查機制,根據區域不同需要,調整督查頻次,加強行政執法監督。
三是嚴格生態補償制度、加大處罰力度。本著“誰保護、誰受益”“誰貢獻大、誰得益多”原則,財政、環保、農業、水利等部門要根據省市區生態補償轉移支付辦法,對各責任單位年度生態紅線區域保護任務完成情況進行綜合考核,對一級保護區給予重點補助,對二級保護區給予適當補助。如發生重大污染事件,導致本地區生態環境受到嚴重影響或考核不合格的,將取消該地區年度考核獎勵資格。各責任單位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強化執法手段,規范執法行為,加大處罰力度,嚴肅查處逾越生態紅線、破壞生態環境的違法行為,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并按照“誰破壞、誰修復”的原則,由違法者承擔生態恢復和修復責任。
為切實做好省級考核迎檢工作,會議要求,各相關部門要嚴守生態紅線,嚴格執行“不得越生態紅線一步”的鐵律,使生態紅線成為不可觸碰的“高壓線”,確保生態環境安全的“生命線”。要做細做好自評報告、臺賬資料和現場準備,確保強勢項目得加分,優勢項目得高分,弱勢項目不丟分,以優異成績接受省級考核評估。(齊慶磊張磊 范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