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7日,東海縣黃川鎮等10個鄉鎮(街道)收到省環保廳文件,被授予“江蘇省生態鄉鎮(街道)”稱號。至此,東海有18個鄉鎮(街道)獲得省級以上生態鄉鎮(街道)命名。“今年以來,我們的省級生態鄉鎮和街道數量翻番,鄉鎮、街道生態環保辦公室這一基層機構的‘觸角’作用明顯。”東海生態縣建設指揮部副指揮長、縣環保局局長張述新說。
作為生態社會的組成“因子”和“細胞”,基層工作做得好不好,一直是各地生態創建效果的重要衡量指標。今年,東海在全省率先成立鄉鎮(街道)生態環保辦公室,既充實了基層環保力量,又將生態環保的“觸角”延伸到鎮村和社區。“設立鄉鎮生態環保辦公室填補了環境監管在基層的空白,形成了由點到面的縱向垂直管理模式,對鄉鎮、村辦企業的監管及時到位,使農村的環境污染問題不出鄉鎮就能得到又好又快解決。”省級生態縣技術評估組專家給予高度評價。
據悉,該生態環保辦公室是對業內公認的東海環保“蘇北模式”的創新運用,在2007年成立6個環保分局的基礎上,進一步覆蓋了全縣19個鄉鎮(街道)。縣環保局抽調19名業務骨干兼任辦公室主任,各鄉鎮(街道)分別配備1名專職環保助理員,負責全面了解和掌握轄區內的污染現狀及治理情況,逐步建立污染源檔案,及時發現并調查處理簡單的污染糾紛,全面參與并協助轄區內生態縣創建、環境保護以及綠色創建等工作。“與傳統的環保辦相比,它拓展了管理空間,由水氣聲渣的單一環境保護轉換為環境質量、濕地、森林資源、山體資源保護等全方位、多元化統籌管理。”張述新表示。
位于縣城的武大郎燒餅店曾因油煙污染擾民,一度引起居民集體上訪。牛山街道生態環保辦主任李紅兵配合縣環保局相關科室積極調查處理,責令其另擇新址,最終化解了環境糾紛。安峰鎮生態環保辦主任沈曉寧及時發現該鎮毛南村4家石英砂企業存在環境違法行為,積極向上通報情況,由縣環保部門申請法院強制執行,并于12月中旬執行到位。
鄉鎮(街道)生態環保辦成立近1年來,東海環境整治碩果累累。全縣投資近2億元,建設污水處理廠19座,城鎮建成區實現生活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全覆蓋、污水管網全貫通,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66.7%。建設壓縮式垃圾中轉站41座、垃圾房6700座,添置保潔車1300余輛,全縣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2.2%。鄉鎮(街道)生態環保辦協助縣環保部門調處環境污染糾紛28起,今年以來,該縣環境污染投訴案件同比下降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