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大沙河是風吹沙起的荒灘,干裂的土地上難覓綠意,肆虐的風沙是當地百姓記憶中揮之不去的底色。而如今,沿著河道兩岸的公路騎行,映入眼簾的是另一番景象——清澈的水域倒映著藍天白云,茂密的蘆葦蕩中不時掠過成群的水鳥,茵茵綠草沿著河岸鋪展,一幅生機勃勃的綠色濕地畫卷正徐徐展開。
蝶變源于徐州豐縣對黃河故道生態修復的執著與智慧。近年來,當地政府秉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開展一系列精準化生態治理工程。
在水系修復方面,采用“分段疏浚+生態護岸”的組合策略。針對故道內淤積嚴重的河段,通過機械清淤與人工輔助相結合的方式,清理出近百萬立方米的泥沙,拓寬了河道斷面,有效提升了水體流動性。擴挖大沙河28公里河道,整體水面拓展到2萬畝,蓄水容量達3000萬立方米,年均調蓄水量1.8億立方米。目前,大沙河濕地全長8.1公里、總面積381公頃,為區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水動力”。
植被重建工作遵循“適地適樹”原則,構建了多層次的濕地植物群落。在淺水區規模化種植蘆葦、茭白等挺水植物,形成凈化水質的“生態濾網”;在陸岸過渡帶栽種垂柳、烏桕等耐濕喬木,打造兼具防護與景觀功能的植被緩沖帶。
在推進濕地保護修復過程中,豐縣遵循“保護與開發并舉,建設與管理并重”原則,實施一系列科學修復和合理利用項目,逐漸恢復大沙河濕地的生態多樣性,依托大沙河自然風光打造大沙河濕地公園景區。此外,當地還建立了智能化生態監測體系,在濕地內布設了水質監測點和鳥類觀測設備,實時監控pH值、溶解氧等水質指標及鳥類棲息動態,為后續生態調控提供數據支撐。
豐縣黃河故道大沙河濕地修復工程完成后,濕地面積為292.26公頃,濕地率76.71%。如今,總面積381公頃的大沙河濕地,已成為豐縣城鄉居民飲用水水源地、重要水源涵養區,以及南水北調東線工程西側分支線路清水廊道的重要生態屏障。
“目前的大沙河濕地公園已有180多種野生動物在此棲息,從治沙護水到生態修復,我們一步步把荒灘變成了生態樂園。”豐縣黃河故道大沙河國家濕地公園管理中心副主任葛三好自豪地說。
如今的黃河故道豐縣段,已成為當地群眾休閑游憩的好去處。清晨,晨練的人們沿著濕地步道慢跑,呼吸著清新的空氣;傍晚,夕陽西下,家長帶著孩子在岸邊嬉戲,看水鳥歸巢。這片從荒灘蛻變而來的綠色濕地,不僅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環境,更滋養了一方百姓的生活,成為豐縣大地上一顆璀璨的生態明珠,訴說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