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概況
常州市新閘工業園北臨新北區薛家鎮、西靠德勝河,東接常州市中心城區,總面積14.51km2,成立于2002年10月,在《常州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實施方案》(2020年版)中作為獨立的重點管控單元。根據《江蘇常州鐘樓經濟開發區發展規劃(2020—2035)環境影響報告書》及常州市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動態更新成果,將常州市新閘工業園以北區的名義合并入重點管控單元江蘇常州鐘樓經濟開發區。
江蘇常州鐘樓經濟開發區范圍變化示意圖
面對開發區南區與北區在發展歷程、產業定位等方面的差異,特別是北區單位工業產值綜合能耗較高的現狀,鐘樓經濟開發區北區充分利用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果,積極響應國家雙碳戰略目標,從產業定位、節能減排等多個維度出發,合理確定資源利用上線,正視差距,全力推進綠色低碳園區的建設。
亮點做法
積極推動分區管控相關成果在環境準入、園區管理、執法監管等領域落地應用,按照資源利用上線的要求,多舉措降低北區單位工業產值綜合能耗,加快推動綠色轉型。
明確發展目標,定位綠色產業:園區確立了建設現代綠色產業園區的宏偉目標,以生態環境準入清單為基礎,堅決不引入列入禁止引入類別的“鋼鐵、煤電、化工、印染項目及純電鍍加工、純鑄造加工企業”,確立了以機械電子、環保及高性能材料為主導產業,強調產城融合、統籌協調,將綠色發展作為核心理念,力求實現園區與區域、產業與環境的和諧共生,打造產城融合示范區。與南區共同打造常州市數字經濟產業園,以品質空間為發展支撐,聚焦生產、生活和生態“三生融合”,打造“生產、科研、辦公、配套”多業態融合發展的新興產業集聚區。
常州市數字經濟產業園布局規劃
推進能源結構優化,實施低氮改造:一方面,大力推廣集中供熱,減少分散鍋爐的使用;另一方面,對于必須自建鍋爐的企業,在資源開發效率要求中“大力倡導使用清潔能源”的基礎上,嚴格要求實現鍋爐低氮排放,并對中海油常州環保涂料有限公司等11家企業實施了天然氣鍋爐低氮改造,有效降低了氮氧化物排放。
打造雙碳試點示范,啟動碳中和園區認證:鐘樓經濟開發區北區勇于擔當,率先在區域內啟動碳中和園區認證工作,通過制定詳細的碳中和實施路徑和計劃,積極探索低碳轉型的新模式、新路徑,為其他園區提供了可借鑒的寶貴經驗。
應用成效
以生態環境分區管控成果為基礎,鐘樓經濟開發區北區按照重點管控單位管理要求,著力推動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支持綠色低碳轉型,取得了顯著成效:
能耗水平顯著下降:通過優化產業結構、推廣節能減排技術、實施能源替代等措施,園區單位工業產值綜合能耗逐年下降,最新統計數據表明,截至2023年,相較于規劃編制時的基準年2018年,規模工業產值增加了38.47%,同時單位產值綜合能耗(噸/萬元)下降了26.39%,整體能耗水平顯著下降。
環境質量持續改善:隨著低氮改造等環保項目的推進,園區內空氣質量顯著提升,污染物排放大幅減少,二氧化氮濃度降低約30%,環境質量得到了明顯改善,為周邊居民提供了更加宜居的生活環境。
雙碳試點成效顯著:2020—2023年,園區碳排放強度分別為0.58噸/萬元、0.50噸/萬元、0.46噸/萬元、0.44噸/萬元,碳排放強度持續下降。位于鐘樓經濟開發區北區的新閘科技工業園成功獲得中節能認證的碳中和證書,成為常州市首個、江蘇省第三個按國際標準PAS2060認證的“碳中和園區”。成為踐行碳達峰碳中和戰略、探索綠色低碳發展的重要前沿陣地。碳中和園區認證工作的啟動和實施,不僅提升了園區的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還為園區內企業提供了更加明確的低碳轉型方向和路徑,推動了園區整體向低碳、綠色、循環的發展模式轉變。
案例啟示
積極運用分區管控動態更新成果,直視自身能耗水平與資源利用上線要求的差距,有針對性地在產業定位,綠色發展方向有的放矢,推動高產值、低能耗的數字經濟、綠色經濟發展,最終實現鐘樓經濟開發區北區在雙碳試點領域的彎道超車,助力綠色低碳園區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