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上午,筆者跟隨東海縣環保局環境監察人員來到蘇魯交界處的山左口鄉污水處理廠,一見面,污水處理廠負責人就告訴我們:“之前損壞的COD、氨氮等在線監測關鍵設備前段時間已經更換到位,同時對部分落后工藝進行了改造,現在污水處理實現了正常運行。”
不管是工業污水還是生活污水,在污水中都存在大量的無機顆粒狀雜質,若這些雜質不進行提前處理,將會對后面的工藝造成較大的負擔,有些甚至引起后道工藝設備的嚴重故障。為此,污水廠啟動了旋流沉砂設備提升,“它主要是去除水體中的無機顆粒狀雜質,這類雜質密度較大,比較容易沉降,這套設備啟動后將會大大降低后續工藝設備負荷,也利于整個工藝設備的正常運行。”污水廠工作人員介紹說,與此同時,他們還對原有沉淀池污泥處理系統進行改造升級,確保了污泥不易沉積,污水處理起來更加通暢。“原來池底積泥很多,在進水口可以清楚地看到池底污泥由于長時間沒有排出而冒氣泡。”
在污水處理廠里的一角,幾十名工人或駕駛車輛或分工協作,正在對剛剛架好的磚石結構的三個池子進行粉刷和場地平整。從5月10日開工以來,本月底就將投入運營。隨行的東海縣環保局副局長吳亞群解釋說,這是污水廠的創新之處——一座占地6畝的人工生態濕地。“它是繼溫泉鎮后,蘇北第二家采用這種模式的污水處理廠,其工作原理是通過生物吸收達到對排出的尾水進一步深度處理,保證最終出廠水質濃度穩定達標。”
而三個池子對應的就是三級處理,步入其中一個齊腰深大約1.2米高的池中,“目前尾水管道都已經埋下,屆時整個池子都會鋪滿如草蒲、大蒲、浮萍等的水生植物,每個池子放進的生物種類都不同。”吳亞群說,利用濕地中填料吸附、微生物膜生物降解、植物根系吸收等凈化功能大幅降低水體中的有機物含量,“這就跟純凈水生產過程一樣,通過一層一層的過濾最終達標。”相比傳統污水處理方式,人工濕地不僅投資較少,設備運行穩定,且沒有二次污染。“溫泉鎮的實踐表明,能將尾水出廠COD排放指標從70至80毫克降到國家標準的50毫克以下,效果明顯。”
作為收集東海縣城東部、城北新區生活污水和縣開發區東區工業污水的城東污水處理廠,今年2月試運行以來,目前日處理生活污水7000至8000噸,COD出水濃度達到標準的50毫克/升。“之前因為管網建設不到位導致污水廠進水量不足,長期空轉,我們下大力氣新鋪設了24公里管線,目前看來效果很好。下一步將繼續加大污水管網收集力度,確保污水處理對象應納盡納,污水廠吃得飽、排得好。”吳亞群表示,以城東污水處理廠為代表,東海縣當前正在加快一批污水處理設施整改升級,截至目前,污水處理廠建設在全縣各鄉鎮全面鋪開,確保10月底前,各污水處理廠運行負荷不低于投運能力的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