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總目標
在各學科滲透環境教育的基礎上,通過專題教育的形式,引導學生欣賞和關愛大自然,關注家庭、社區、國家和全球的環境問題,正確認識個人、社會與自然之間的相互聯系,幫助學生獲得人與環境和諧相處所需要的知識、方法與能力,培養學生對環境友善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引導學生選擇有益于環境的生活方式。
二、分目標
小學1-3年級:親近、欣賞和愛護自然;感知周邊環境,以及日常生活與環境的聯系;掌握簡單的環境保護行為規范。
小學4-6年級:了解社區的環境和主要環境問題;感受自然環境變化與人們生活的聯系;養成對環境友善的行為習慣。
初中:了解區域和全球主要環境問題及其后果;思考環境與人類社會發展的相互聯系;理解人類社會必須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自覺采取對環境友善的行動。
高中:認識環境問題的復雜性;理解環境問題的解決需要社會各界在經濟技術、政策法律、倫理道德等多方面的努力;養成關心環境的意識和社會責任感。
三、教學內容
小學1-3年級: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內容標準(12課時)
教學內容 | 教學活動建議 |
1.感知身邊環境的特點及變化。 | 1.通過觸摸大樹、傾聽自然的聲音等游戲,運用各種感官感知自然,講述對自然的感受。 |
2.表達自己對身邊環境的感受。 | 2.列舉直接或間接來源于自然的生活用品。 |
3.知道日常生活需要空間,需要自然資源和能源。 | 3.根據教師提供的資料,描繪練習本、鉛筆或橡皮的“旅程”(原料采集-生產與包裝-流通與銷售-使用-廢棄與再處理-引起的環境變化,等等)。 |
4.感知日常生活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 4.調查不同家庭的用水情況,統計和比較用水量的差異。 |
5.了解并實踐小學生在環保方面的行為規范。 | 5.環保知識競賽或廢物再利用比賽。 |
6.對照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檢查和評價自己對環境的行為習慣,提出改進設想。 |
小學4-6年級: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內容標準(12課時)
教學內容 | 教學活動建議 |
1.調查和了解社區和地方環境的基本特點。 | 1.觀察學校周邊的環境,繪制社區平面圖。 |
2.知道本地區主要環境問題的表現,能初步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 | 2.通過手工制作、廣告設計或編小報等方式,展現本地區的自然和文化特色。 |
3.了解社區自然環境的變化及其與人們生活的聯系。 | 3.圍繞社區主要環境問題,以小組形式討論其原因、后果、解決辦法。 |
4.知道什么樣的環境是好的環境,以及建設良好環境的途徑和方法。 | 4.觀看照片或與當地居民交流,了解本地區20年來環境及人們生活水平的變化,討論二者的聯系。 |
5.分析自己和他人的行為可能對環境造成的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判斷對環境友好的和不友好的行為。 | 5.分組設計一份學校環境建設規劃或社區環境建設規劃。 |
6.收集有關垃圾分類的資料,討論垃圾分類的好處及具體做法。 | |
7.通過表演、漫畫、制作標語等方式向周圍人宣傳對環境友好的行為方式。 |
初中: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內容標準(12課時)
教學內容 | 教學活動建議 |
1.了解當前主要的區域性和全球性環境問題,探究其后果。 | 1.看錄像、圖片或文字資料,了解全球及我國的主要環境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對自然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
2.結合地方實際,理解不同生產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 2.調查和比較清潔生產與非清潔生產的異同。 |
3.了解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含義,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 | 3.根據有關資源或能源消耗的統計數據,預測50年后的資源或能源發展狀況,討論環境承載力問題。 |
4.了解地方政府和社會組織在解決地方環境問題方面的重要舉措。 | 4.與地方環保部門或環保組織成員座談,或請他們做講座,介紹各自在環境保護與建設方面的工作任務和成效。 |
5.反思日常消費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倡導對環境友善的生活方式。 | 5.分組收集一些商品的外包裝,分析這些包裝的作用及其對環境的影響。 |
6.辯論:是不是只有高消費才能保證生活質量 |
教學內容 | 教學活動建議 |
1.了解當前主要的區域性和全球性環境問題,探究其后果。 | 1.看錄像、圖片或文字資料,了解全球及我國的主要環境問題,以及這些問題對自然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
2.結合地方實際,理解不同生產方式對環境的影響。 | 2.調查和比較清潔生產與非清潔生產的異同。 |
3.了解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含義,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性。 | 3.根據有關資源或能源消耗的統計數據,預測50年后的資源或能源發展狀況,討論環境承載力問題。 |
4.了解地方政府和社會組織在解決地方環境問題方面的重要舉措。 | 4.與地方環保部門或環保組織成員座談,或請他們做講座,介紹各自在環境保護與建設方面的工作任務和成效。 |
5.反思日常消費活動對環境的影響,倡導對環境友善的生活方式。 | 5.分組收集一些商品的外包裝,分析這些包裝的作用及其對環境的影響。 |
6.辯論:是不是只有高消費才能保證生活質量 |
四、實施建議
1.本專題教育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中二年級,按平均每學年4課時安排教學內容,小學1-3年級12課時,4-6年級12課時,初中12課時,高中8課時。學校可以根據本地實際情況對每學年的課時安排做適當調整。課時由學校從地方課程、校本課程中進行安排。
2.本專題教育強調貼近生活實踐,強調學生的親身體驗。學校和教師要依據本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參照教學活動建議,選取具有地方特點的學習材料,引導學生從身邊開始認識環境、關心環境,積極參加保護和改善環境的各種活動。建議課堂教學和實踐活動的課時比例為3:1。
3.根據教學目標、內容,學校和教師的實際情況,以及各學段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靈活選擇多種教學途徑與方法,并指導學生根據各自特點選擇適宜的學習方式。
4.從學生熟悉和感興趣的事物出發,引導學生對周圍的環境現象及各種層次的環境問題展開調研,思考各種“習以為常” 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對環境的影響。通過自主探究學習,培養學生對人與環境關系的反思意識和能力。
5.從可解決的問題入手,以教室、學校、家庭和當地社區的現實環境問題作為學生了解環境問題的起點,鼓勵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技能分析和解決這些問題,通過學生的實際行動增強他們的自信,使他們愿意進一步參與改善環境的行動。
6.教學過程中注意對學生的環境態度、技能和行為,以及參與環境教育學習活動的表現進行評價,并根據評價結果隨時調整教學設計和教學策略,提高教學的成效。
資料來源: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中小學生預防艾滋病專題教育大綱》、《中小學生毒品預防專題教育大綱》、《中小學生環境教育專題教育大綱》的通知(教基廳[2003]3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