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在省生態環境廳和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連云港市生態環境系統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以改善環境質量為中心,以“鞏固、調整、充實、提升”為主線,以“問題導向、精準施策、協同治理、社會共治”為原則,不斷鞏固完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治理能力顯著提升,生態環境保護得以有效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一、環境質量狀況
2020年全市環境質量總體基本穩定。全市空氣質量優良率穩步提升;2020年全市水環境呈輕度污染狀態,全市22個國、省考地表水斷面全面消除劣Ⅴ類,水質有所改善;受汛期影響,近岸海域水質較2019年有所下降;區域環境噪聲總體較好,道路交通噪聲、功能區噪聲達標率較2019年有所下降;生態環境處于良好狀態。
(一)大氣環境質量
1.城市空氣
2020年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共297天,占全年總有效天數的81.1%,比2019年上升8.3個百分點??諝赓|量超標天數共69天,其中輕度污染57天,中度污染8天,重度污染4天。
市區環境空氣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分別為10微克/立方米、28微克/立方米、55微克/立方米、37微克/立方米,一氧化碳第95百分位濃度為1.3毫克/立方米、臭氧8小時第90百分位濃度為163微克/立方米,其中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臭氧8小時第90百分位濃度均超過《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二級標準值,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平均濃度、CO日均值的第95百分位濃度均符合《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二級標準要求。
與2019年相比,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顆粒物(PM10)細顆粒物(PM2.5)年均濃度降幅分別為23.1%、6.7%、16.7%、11.9%,臭氧8小時第90百分位濃度和一氧化碳第95百分位濃度分別下降2.4%和13.3%。
贛榆區、東??h、灌云縣、灌南縣城區空氣質量達標率分別為80.1%、78.5%、83.1%、81.0%。各縣區細顆粒物(PM2.5)年平均濃度均超過《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相應二級標準限值,東??h城區可吸入顆粒物(PM10)年平均濃度超過《環境空氣質量標準》(GB3095-2012)相應二級標準限值,其它指標均滿足相應標準要求。
2.降塵
2020年全市降塵年均值為3.1噸/月·平方公里,達到《江蘇省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實施方案》考核要求(蘇北5市降塵量不得高于6.0噸/月·平方公里),其中海州區、連云區、贛榆區、東海縣、灌云縣、灌南縣城區國控點降塵年均值分別為3.5噸/月·平方公里、3.3噸/月·平方公里、3.5噸/月·平方公里、2.9噸/月·平方公里、2.6噸/月·平方公里、2.7噸/月·平方公里。
3.降水
2020年市區酸雨發生率為10.8%,同比上升1.2個百分點,主要發生在胡溝管理處點位。四個縣區酸雨發生率為0%。
(二)水環境質量
2020年全市水環境呈輕度污染狀態。全市72個地表水監測斷面中達到Ⅲ類以上水質類別的斷面有50個,占69.4%,;劣Ⅴ類1個,占1.4%。全市共有60個斷面達到相應功能區水質要求,達標率為83.3%。2020年全市22個國、省考地表水斷面全面消除劣Ⅴ類,優Ⅲ類比例為81.8%,水質有所改善。
1.飲用水源
2020年全市10個飲用水水源地年均水質達標率為100%。市區沭新渠、東??h淮沭干渠、灌南縣北六塘河、贛榆區塔山水庫年均各項水質指標均滿足地表水Ⅲ類標準要求,徐圩新區善后河水源地、灌云縣叮當河水源地自來水廠單月水質于汛期存在超標現象。
2.河流水
質
未扣除高氟地區影響,22個省考斷面達標率為86.4%,其中6個國考斷面優Ш類比例從50%提升至100%,提升幅度在全省排名第一。達到年度考核目標要求(國考目標要求優Ⅲ類比例為50%)。
未扣除高氟地區影響,22個省考斷面達標率為86.4%,較2019年上升9.1個百分點,其中優Ⅲ類斷面18個,占81.8%,較2019年度上升18.2個百分點,達到2020年省考目標要求(省考目標要求優Ⅲ類比例為72.7%);無劣Ⅴ類斷面,占比與2019年持平,滿足考核要求(省考斷面劣Ⅴ比例為0%)。
全市入海河流水質較2019年大幅改善,15條入海河流全部達到年度考核目標要求,達標率為100%,同比上升33.3個百分點;優Ⅲ比例為80.0%,比2019年上升53.3個百分點;無劣Ⅴ類斷面,占比0%,較2019年減少1個,同比減少6.7個百分點,達到全部消除劣Ⅴ類的年度考核目標要求。
全市5條城市內河6個斷面水質均達到功能區標準,僅石安河振興橋超標,功能區達標率為85.7%,同比持平。
黑臭河流總體呈中度污染,13條黑臭水體中紅砂路北側河道出現過2次輕度黑臭,核電專家二村西側河道出現過2次輕度黑臭,1次重度黑臭,其它11條未出現黑臭,基本達到整治目標要求。13條黑臭水體39個監測斷面中,有10個斷面達到Ⅲ類,Ⅲ類比例為25.6%;劣Ⅴ類斷面為10個,占比25.6%,同比減少10.3個百分點。
3、水庫及地下水
2020年全市境內4座大型水庫,分別為石梁河水庫、西雙湖水庫、安峰水庫、塔山水庫。其中石梁河水庫水質類別為Ⅴ類、處于輕度富營養狀態。西雙湖水庫、塔山水庫水質類別為Ⅲ類,處于中營養狀態。安峰水庫(未扣除高氟地區影響)水質類別為Ⅳ類水,處于中營養狀態。湖庫的主要營養元素均為總磷。
2020年連云港市海州雙龍井各項水質指標符合《地下水水質標準》(GB/T14848-2017)Ⅳ類標準。東海縣石梁河鎮政府、灌云圖河鄉三舍村地下水總大腸菌群超過《地下水水質標準》(GB/T14848-2017)Ⅲ類標準,其余各項水質指標均符合Ⅲ類標準,無超標值出現。
(三)海洋環境
2020年我市國控水質監測點位年均值優良面積比例為67.2%,三類面積比例為14.3%,四類面積比例為7.7%,劣四類面積為10.8%。2020年我市水質目標考核點位年均值優良點位比例為66.7%。
2020年連云港管轄海域符合優良(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占管轄海域面積的63.14%;符合三類海水水質標準的占管轄海域面積的14.95%;符合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占管轄海域面積的16.22%;劣于四類海水水質標準的占管轄海域面積的5.69%。
按照點位進行評價,2020年連云港市近岸海域18個監測點位中,符合優良(一、二類)海水水質標準的點位比例為44.44%,符合三類、四類及劣四類海水水質比例分別為16.67%、33.33%和5.56%。
2020年我市連島海濱浴場和連云港蘇馬灣海水浴場質量等級一類、二類和三類均有,分別占64.3%、21.4%和14.3%。85.7%水質為優或良,游泳適宜度為適宜游泳或較適宜游泳,14.3%的水質為差,不適宜游泳。2020年海水浴場水質為“優”的頻次較2019年有較大幅度上升,表明2020年浴場海水水質有較大幅度的提升,但三類所占比例亦有所上升,主要是由于兩次大暴雨所致。
(四)土壤環境
2020年全市15個省控網土壤點位各項指標均低于《土壤環境質量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管控標準》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達標率為100%,同比下降22.2個百分點,土壤環境質量較好。
(五)聲環境
1.區域聲環境。2020年全市聲環境質量總體較好。市區(含贛榆區)區域環境噪聲基本穩定,239個測點年均等效聲級為52.6分貝,同比上升0.1分貝,主要聲源是社會生活噪聲和交通噪聲。
2020年縣區區域環境噪聲中東??h、灌云縣、灌南縣噪聲等效聲級年均值分別為56.2分貝、56.5分貝、 52.7分貝,分別比2019年下降5.7分貝、0.6分貝、0分貝,影響縣區區域聲環境質量的主要聲源為社會生活噪聲和交通噪聲。
2.功能區聲環境。2020年連云港市區(含贛榆區)17個功能區噪聲晝間達標率為95.6%,夜間達標率為79.4%。市區17個功能區噪聲測點中胡溝公園、城南污水處理廠、墟溝污水處理廠、國展中心、云臺賓館晝間年平均等效聲級噪聲超標。東??h、灌云縣、灌南縣區等效聲級年平均值均滿足各功能區相應標準。晝、夜間達標率比2019年下降1.5個百分點。
3.道路交通聲環境。2020年全市城區交通噪聲年平均等效聲級為64.0分貝,符合《聲環境質量標準》(GB3096-2008)晝間4類區標準要求,同比下降0.46分貝。
2020年東??h、灌云縣、灌南縣道路交通噪聲分別為61.9分貝、62.6分貝、58.6分貝,分別比2019年下降4.0分貝、1.5分貝、2.7分貝。
(六)生物生態環境
1.生物環境。全市地表水生物環境總體處于輕中度污染的狀態。全市大氣生態環境狀況總體良好,城市空氣污染物生物效應-植物葉片含硫量、含氟量總體評價為輕度污染。環境空氣微生物細菌、霉菌含量評價為清潔。
全市地表水生物棲息環境基本良好,底棲動物棲息環境基本評價為輕-中度污染,著生藻類棲息環境總體評價為清潔-輕污染。
2.生態環境。全市生態環境狀況指數(EI)為62.3,生態環境狀況良好,植被覆蓋度較高,生物多樣性較豐富,近年來生態環境狀況無明顯變化,總體處于良好狀態。
(七)農村環境
2020年連云港市農村環境飲用水源地水質狀況監測結果表明:沭新渠泵站、贛榆區塔山水庫出庫口、東??h水廠取水口、灌云縣地表水廠取水口及灌南縣地表水廠取水口各項監測指標濃度均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水標準值。
2020年連云港市千噸萬人飲用水源地水質狀況監測結果表明:在 7個地表水水源地監測點位中,有6個監測點位水質均超過《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水標準,主要超標項目為高錳酸鹽指數、五日生化需氧量、總磷、石油類等。只有贛榆區沙河鎮新沭河水源地沭河閘口斷面各指標均符合《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3838-2002)Ⅲ類水標準值。
地下水水源地8個點位中,大蔣北村一、二、四季度氯化物均超過《地下水質量標準》(GB/T14848-2017)Ⅲ類水標準值,石橋鎮一季度渾濁度超過五類水標準,孫凈埠村、黑林鎮、石橋鎮石橋村二季度總大腸菌群超標。2020年連云港市農村環境土壤質量監測結果表明:15個村莊75個測點濃度均符合《土壤環境質量標準》(GB15618-2017)表1農用地土壤污染風險篩選值中的限定標準。2020年連云港市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出水水質監測結果表明:9個點位水質濃度均符合《江蘇省村莊生活污水治理水污染物排放標準》(DB32/T3462-2020)表2二級標準值。
2020年連云港市農田灌溉水質狀況監測結果表明:四個灌區14個點位各項監測指標濃度均符合《農田灌溉水質標準》(GB5084-2005)表1水作標準值。
2020年連云港市農村環境縣域地表水水質狀況監測結果表明: 12個縣域地表水點位中黑林橋、鹽河北閘2個點位為Ⅳ類,其余均為Ⅲ類水質,水質達標率為100%。
(八)輻射環境
2020年,全市輻射環境質量保持良好??諝馕談┝柯屎痛髿庵蟹派湫院怂貪舛忍幱谔烊槐镜诐q落范圍內;海洋生物及土壤中放射性核素濃度處于天然本底水平;重點飲用水源地取水口水中放射性水平符合標準要求;電磁輻射環境測值均低于標準中曝露控制限值的要求。田灣核電站外圍輻射環境狀況處于正常水平,輻射環境監督性監測系統正常運行,數據捕獲率達100%。核電站周圍大氣、水體、土壤和生物等介質中放射性監測結果均在天然本底漲落范圍內。電磁設施周圍環境電磁輻射水平均滿足相應標準要求。
二、措施與行動
我市全面貫徹落實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暨污染防治攻堅戰工作推進會議精神,對照2020年《政府工作報告》,切實開展環境保護重點工作。
(一)深入開展藍天保衛系列行動。2020年,實現全市92個鄉鎮/街道降塵量、PM2.5、臭氧監測全覆蓋。建立完善三級空氣質量“點位長”制度,出臺鎮街級履職評定細則。完善大氣問題督查交辦制度,通過“污染防治綜合監管平臺”交辦、處理突出問題;排定378項年度重點工程項目,全面部署年度工作計劃。多舉措推進空氣質量改善,對部分點位存在的突出涉氣問題,開展“港城藍”專項幫扶、“夏日攻堅”百日行動、“雙周沖刺”強化攻堅等,針對性組織開展專項整治。穩步推進VOCs治理工作,強化源頭、過程、末端全流程控制,購置VOCs環境走航監測車,累計開展VOCs走航監測77天,實現精準溯源。加大機動車尾氣治理力度,淘汰國三運營柴油貨車1348輛;利用遙感數據倒查環檢機構,對8家機動車環檢機構不規范檢測行為進行立案查處。持續開展非道路移動機械登記摸排登記編碼工作,累計登記11036輛。
(二)全面推進水污染防治工作。2020年,在市委市政府領導和支持下,充分發揮“河長”“灣長”“斷面長”“管長”等高層領導作用,推進水污染防治工作有力開展。全面完成全市22個地表水國省考斷面、15條入海河流及其主要支流共50條河流入河排口排查工作,形成“一河流一清單”,共排查出各類入河排口2780余個,采取封堵、截流或分布式處理等方式,大幅減少入河污水。開展汛期、年底兩輪百日攻堅行動,完成4輪碧水保衛戰專項幫扶行動,對善后河流域、薔薇河流域排口實行統一管控,對入河排口管控情況開展強化督查,對水質不達標縣區級斷面長進行約談。開展全市鄉鎮污水處理廠運行情況摸底排查、督查。全年完成949個村莊整治項目,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率66%。
(三)全面完成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均達100%。在耕地土壤環境質量類別劃分的基礎上,對全市15805.18畝安全利用類耕地,采用綜合調控技術,包括“深耕+葉面阻控+水分調控”、“原位鈍化+葉面阻控+水分調控”、“優化施肥+葉面阻控+水分調控”等,實現安全利用措施全覆蓋。全市完成148個受污染耕地自評估布點、143個小麥樣、140個水稻樣、3個蘋果樣自評估采集,經委托省地質調查研究院檢測,所有農產品樣5項重金屬指標合格率為100%。完成59家重點行業企業用地現場采樣和數據監測。動態更新土壤環境重點監管企業名單,推進17家土壤環境重點監管企業全部建立隱患排查制度,完成土壤、地下水自行監測。完成4家重點企業和6個重點園區周邊土壤和地下水監測。江蘇德邦化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海寧路南、江化南路兩側等地塊土壤與地下水污染狀況風險評估報告通過省生態環境廳評審。
(四)生態文明建設亮點紛呈。2020年,我市共創成11個省級生態文明示范鄉鎮(街道)和13個生態文明示范村,連云區獲得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區命名并被推薦為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候補名單,啟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公眾對本地區生態環境總體滿意率達到93.31%,在全市范圍開展生物多樣性本底調查。我市自然濕地保護率、林木覆蓋率分別達到53.9%和28.7%,啟動藍色海灣工程,大力開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新增造林21.8萬畝,其中成片造林5.8萬畝,培育珍貴用材樹種222.75萬株,四旁植樹743.2萬株,新建綠美示范村40個,山體綠化1.44萬畝,完善農田林網控制面積26.7萬畝,發展苗木花卉0.756萬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