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云港市生態環境局“十三五”工作總結和“十四五”工作計劃
一、“十三五”期間舉措和成效
一是大氣環境質量創歷史新高。2020年,全市PM2.5濃度37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1.9%;空氣優良率81.1%,同比提高8.3個百分點。兩項指標創有監測以來歷史最優,均已超額完成“十三五”目標。2016年-2019年,我市PM2.5濃度分別為46、45、44、42微克/立方米,每年均完成省定目標。二是水環境治理取得重要突破。全市河流水質明顯改善,22個地表水國省考斷面及15條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Ⅴ類;國省考斷面平均水質達到或優于Ⅲ類水比例為81.8%,較“十三五”初上升18.2個百分點(扣除上游來水及高氟地區影響,優Ⅲ類比例可達95.5%。)。三是土壤環境整治實現高效。全面完成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全市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均達100%。深入推進整治化工園區,依法關停環境問題突出、整治無望的化工企業。四是主要污染排放目標超額完成。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揮發性有機物等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分別較2015年削減26.9%、24.3%、32.2%,超額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五是生態創建獲得巨大成果。我市獲批國家生態環境與健康管理試點地區,2019年被命名為國家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全市共創成2個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區、2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區、31個省級生態文明示范鄉鎮(街道)和16個省級生態文明示范村。六是生態文明綜合改革取得重大進展。建立健全環境保護行政執法與司法聯動機制,全國率先、省內首家成立生態環境犯罪偵查支隊;省內首創“點位長”“灣長制”工作機制,工作經驗在全省推廣;完成生態環境系統垂直管理改革,在全省率先推行生態環境部門縣區局長輪崗交流新機制。七是戰略環評成果率先實現轉化。在全國率先開展地級市戰略環評和“三線一單”管理試點,為其大數據支撐在全省率先構建環保大數據綜合管理平臺,在全國率先實現成果轉化,指導石化基地、徐圩港區、贛榆港區規劃及規劃環評的編制和審查,不斷優化空間布局和發展規模,并獲評省十佳環境保護改革創新項目。
二、“十四五”工作措施
以“鞏固、調整、充實、提升”為主線,堅持“問題導向、精準施策、協同治理、社會共治”原則,科學部署“十四五”我市生態環境保護重點目標任務。到2025年,全市生態環境治理體系不斷鞏固完善,治理能力顯著提升,努力建成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引領區,生態環境質量走在蘇魯皖豫地區前列。
(一)加強污染綜合治理,鞏固生態環境質量。治氣:推進PM2.5和臭氧濃度“雙降雙控”,實施VOCs和氮氧化物協同減排。強化點源、城市面源治理,加強區域聯防聯控,開展散亂污企業整治。治水:堅持“陸海統籌”,污染減排與生態擴容兩手發力,水資源、水生態和水環境三水共治,城鎮生活源、農業面源、工業源三源齊控。扎實開展海洋環境保護,在15條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V類的基礎上實現提檔升級。治土:深化土壤現狀調查,加強管控和安全利用,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穩定,農用地和建設用地環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土壤風險得到基本控制。高標準推進“無廢城市”建設,實現固廢源頭減量、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置。
(二)強化綠色發展引領,調整經濟發展結構。改善產業結構。健全“三線一單”空間管控和產業準入體系,徹底整治“兩灌”化工集中區,堅決淘汰低端落后產能。嚴格按照“四個世界一流”標準,推動徐圩新區大型綠色石化基地建設。調整能源結構。推進石化、鋼鐵、印染等重點行業清潔生產,全面開展智能工廠、數字車間升級改造,持續推進傳統產業綠色化轉型。探索能源消費強度和總量雙控,推進低碳發展。優化運輸結構。調整貨物運輸方式,鼓勵發展多式聯運,大力提高鐵路、管道、水運等清潔運能,推動貨運裝備綠色化、貨運組織高效化。
(三)優化生態空間格局,充實生態文明底蘊。厚植生態本底。全面落實生態空間管控,嚴格保護生態紅線區域,構建“四橫三縱”生態網絡,強化陸海空間統籌發展。推動綠色崛起。完成國家生態環境與健康管理試點、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兩山”實踐創新基地、美麗縣區建設試點等創建工作。打造海洋特色。在沿海地區、通榆河流域沿岸、城市近郊等區域建設生態安全緩沖區,保護自然生態稟賦,拓展生態綠地空間。開展自然岸線、濱海濕地生態功能修復,自然濕地保護率提高到60%。
(四)完善環境治理體系,提升環境治理能力。一方面,不斷完善環境治理體系路徑。健全現代化治理體系,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等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考核體系,并嚴格責任追究,構建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通過綠色金融、排污權交易等手段,構建企業主體責任體系。完善社會監督機制,加強大眾對環境治理的監督。另一方面,不斷提升環境治理能力措施。加快補齊環境基礎設施短板,形成布局完整、運行高效、支撐有力的環境基礎設施體系。提升生態環境綜合監管能力,以大數據、預警預報等新技術為引領,構建現代化環境監測監控體系,完善“天空地”一體化生態環境監測網絡,建成生態環境大數據平臺。嚴格環境風險管控,加強突發環境事件應急處置。嚴格固體廢物處置監管,提升危險化學品應急救援能力。